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絕望的盡頭是希望——汶川地震之後

絕望的盡頭是希望

——汶川地震之後

地震發生後,我就在思考能說點什麼,此次的地震相信讓每一位中國人都感受到了切夫的疼痛和恐懼,即使沒有失去親人,即使沒有失去財產。所以這篇採訪,與其說是作為心理學專業人士和企業HRD給出的分析,不如說成“希望借助文字的力量,給與每一位在本次地震中感到悲傷,感到痛苦人們的一份微薄支持!”的美麗心願。

震後心理波動
地震,讓我們失去至親,失去房屋,失去看似擁有的一切,甚至感覺會失去自己的生命。
從那天起,面對自己,我們開始擔心,擔心自己會崩潰或無法控制自己;覺得無助,沒有人可以幫助自己;覺得人好脆弱、人生好無常;為親人或其他人的死傷感到很難過、很悲痛;不知道將來該怎麼辦,感覺前途茫茫;期待趕快重建家園。
從那天起,面對家人或親友的死傷,恨自己沒有能力救出家人;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親人;覺得對不起家人;覺得上天怎麼可以對我這麼不公平;不斷地期待奇跡出現,卻又一再失望。
從那天起,對於救災動作感到憤怒,救災的動作怎麼那麼慢;救災人員有沒有盡力搶救?;生氣不知道我感受和需要的無關人員問東問西;生氣救災人員的處理方式。
從那天起,可能會因為擔心地震,不願來公司上班,尤其是到8層以上的寫字樓上班;看空一切,不再願意承擔過多的組織責任,覺得一切成就對於生命盡頭而言,都不過是過眼雲煙;同事異常的團結;不願意加班,希望平衡生活和工作的關係,多一些時間陪伴在家人身邊,家人也會更多的提出陪伴要求。
焦慮、悲傷、憤怒、恐懼都是危機過後較多發生的情緒,有時,這些情緒會一起湧上心頭,讓我們痛不欲生……

心理干預機制
本次地震波及範圍之大,涉及全國十幾個省市;持續時間之長,時至本文寫作,仍然有4級以上餘震122次的報導;這些資訊,在不知不覺中加深了人們地震後的無助感。
地震,是天災,在心理學上我們將創傷事件引發的痛苦稱之為“危機”,所以有了應對危機的“危機干預”。然而危機並不一定是壞事,在生命的發展過程中,危機可說是正常的、自然的甚且是必須的。這兩個中文字已明白的說明,危機是兩個事實的結合:即「危險」和「轉機」。當人們以失常的反應來面對悲劇時,就容易有危險發生;當人們以正面的反應來面對時,轉機就可能出現了,而讓個人因此成長,或更強化家庭凝聚力以及人們的團結。
在災難之後,安全感的建立是最為重要的。讓我們化「危險」為「轉機」,與其過分的擔心失去,不如珍惜現有的一切。在此,分享以下幾種干預方法:
一、安慰治療
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,失去家園、失去親人,一般人的反應都是不能接受事實,會下意識地回避現實,嚴重的還會表現在肢體上,如手腳麻木不能動彈等,專業上稱之為“急性心因性障礙”。
公司中員工如有這樣的情況,建議企業HR同員工家屬、朋友聯繫,參與支持和安慰治療,不會有空檔的陪伴,在受傷初期非常有助於創傷的痊癒,同時可以在公司內部安排地震逃生知識的宣講,觀看《地震演習》的影片,讓大家慢慢接受事實,面對事實,不再無措的感到恐懼,才能真正的走出心理的陰影。
二、責任感治療
在生活中,一味的照料反而會使得心靈創傷更加嚴重,要燃起生活的希望,就需要給當事人提供實現自我價值的空間和平臺,引導當事人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價值。如還有孩子需要照顧,還有老人需要照料等,以喚醒當事人的自我意識。
企業的HR,可以適當的設置一些容易達成的組織目標,以員工的工作成就感,從而儘快擺脫危機的影響。
三、加強生存能力訓練
經歷同樣的災害,有的人很快就能恢復,有的人卻終身難以改變,這與每個人的性格有關。因此,家長和學校老師從小就要有意訓練孩子們的生存能力,包括游泳、爬山、體育鍛煉、野炊野營、勞動等。還要注意挫折教育和危機防災教育,以及安全常識和機能訓練等,部隊軍訓是很好的預防課程。家長還要教會孩子們從小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,知道任性、發脾氣、大聲吼叫是弱者的表現。
企業的HR,可以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,安排拓展訓練,增加企業凝聚力的同時,亦能達到安撫情緒,擺脫地震陰影的作用。
四、催眠療法,“忘卻”傷痛
此方法的效果非常明顯,但由於操作上的難度,建議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實現,在這裏就不多做介紹。
         最後,祝願經歷這場災難的每一個人都能夠堅強的找回自己的生活!
或者,我們可以讓自己活的更好!因為,絕望的盡頭是希望!
返回列表